人文學,到底學的是什麼呢?儘管讀了四年本科,畢業生仍難一言以蔽之。人文研究,其核心知識並不像理科算式如此實在;不像歷史社科一樣能夠追溯脈絡;又沒有本格哲學那樣嚴謹、沒有中英語研究學士那樣專攻,說到底,不理解人文學科的人會訕笑它為「四不像」,但比起真理或是知識的追求,人文學的目的其實是對人類本身的關懷,因此其知識體系特徵是:矛盾、龐雜,但不離對人類生存狀態的關心。
所以,人文學是貪心的,當同學開始以人文研究的目光觀察世界,留意到各種現象,往往不會單一地把現象訴諸心理學、也不會簡單直截地歸咎於無法驗證的先天原因,反而會觀察媒體上有關該現象的報導、流行文化中的再現(representation)再結合文獻回顧,了解現象的前世今生,不妄念能夠看得透徹,但求稍稍能夠見樹又見林。
舉一個例,許多人會問:「Anson Lo 憑什麼紅?」假如從人文學的角度看,我們更加應該問的是:一)是怎樣的時代脈絡造就了 Anson Lo 與其所屬男團 Mirror 的崛起?二)Anson Lo 在媒體再現上的陰柔氣質激發了哪類支持者的共感?三)造星工業蘊含著商家與粉絲的哪種合謀與對抗?一個現象,背後的成因也許遠比人們所想的複雜,但正因有了人文研究這一面稜鏡,好讓人們能夠更仔細的探究,形成我們這個當下瞬間的每一個歷史細節。